獨立的能力差來自父母的溺愛,嬌生慣養失去了獨立自主。都知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,足以證明是家庭環境培養了自主能力。從小錦衣玉食,靠喂養長大的人,喪失獨立的能力,不知道錢之何來,食是何物。那么,家長該怎么培養孩子獨立性呢?
怎么培養孩子獨立性
1:給孩子機會
當孩子表現出自己想要去獨立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,家長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,給孩子機會獨立完成的機會。剛開始可能孩子會為了這件事而將其他事情搞砸,但凡事總有個開口,當他慢慢熟練的時候,他便不會再有這樣的情況了。因此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機會去完成、解決,而不是為了節省時間、節省體力而一昧地幫孩子直接搞定。
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,讓孩子從過程中收獲,才是最重要的。例如當要跟孩子一起出門,家長可以提前一會,讓孩子自己把鞋子穿上,而不是緊緊張張出門然后直接幫孩子把鞋子穿好,這樣孩子將很慢才能學會自己穿鞋子。
2:與孩子分工合作
如果孩子想要自己完成而又無法完成的時候,家長可以提出與孩子分工合作,比較難的部分由家長幫助完成,一些簡單的則由孩子自己完成。例如穿衣服,孩子找不到領口,可以由家長幫忙找領口,讓孩子自己套上,也可以以此來告訴孩子衣服應該這樣穿,這樣孩子下次就懂了。
同時,如果是時間比較緊急,而孩子又慢吞吞一直還沒有處理好的時候,家長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,這樣會使得家長的幫助很恰當,而不會變成直接幫孩子解決。
3:家長以身作則
對于沒有獨立意識的孩子,則需要家長以身作則,做一個好榜樣,并帶動孩子一起參與進來,例如睡前刷牙,可以叫上孩子一起,而不是單叫孩子自己去刷牙。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沒有這種獨立意識,有一點也是因為家長沒有去帶動孩子,更多的是直接去幫孩子完成。
又例如疊衣服,可以叫孩子一起幫忙,讓孩子把他自己的衣服挑選出來并折疊好,慢慢的孩子就會有這種習慣,應該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。家長是孩子的老師,所以要想讓孩子學習某一樣東西,還是需要家長以身作則,幫助孩子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好品質。
4:適時表揚孩子
當孩子自己完成了某一件事,家長可以適當的表揚孩子,這樣也是在鼓勵孩子去這樣做,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比較渴望得到父母的鼓勵的,因此如果家長能夠在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之后給予表揚,會令孩子更有信心、也更有興趣去繼續這么做。
其實家長們的表揚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前進的動力,如果家長們吝嗇于給孩子鼓勵,那孩子可能也會比較懶得動手、動腦等。
5:幫助孩子提升自我
說到底,孩子的年齡還是比較小,對于一些問題還沒有遇到過,更是沒有去解決的能力,所以家長們應該幫助孩子提升自我,多教導他們對于一些困難問題的解決方法。平時遇到同樣的情況,在解決時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進來,這樣慢慢地,孩子便能夠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了,也會變得更加獨立。
獨立對孩子的重要性
1、獨立意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
性格是個體對現實正確的態度與行為方式(包括品德即對國家、社會、他人等設計是非善惡等問題的態度與行為方式),幼兒獨立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幼兒及早脫離對父母的依賴,形成與他人特別是同齡人良好的態度與友好交往的方式,以及對學習、生活、集體、自己的正確態度與行為,使孩子具有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,擁有較強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,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,應對時代的挑戰?! ?/p>
2、養成孩子負責、獨立的態度
2-3歲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關鍵期,在這一時期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伴隨而來的是自信與成就感。孩子有了自信,學習愿望就會較強,效果也會更好;同時,還能從小培養起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,并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。
3、幫助孩子動作技能更協調
吃飯、穿衣,洗臉、整理玩具,實際上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部分。讓孩子動手做這些事,能增進肌肉發展和動作協調,也能提高孩子題解決的能力。
平時也要不斷的給孩子創造機會,鼓勵孩子,不能過于溺愛,這樣才是更好鍛煉孩子獨立自理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