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后,家長不要跟他們針鋒相對,而是應該多跟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,多多信任尊重孩子,讓他們減少一些叛逆行為的產生,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。
家長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
1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。青春期是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,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來獨立思考和決策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性,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,讓他們自己做出決策,承擔后果。
2、傾聽和理解孩子。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和困惑,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心聲,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求。與孩子交流時,家長應該保持耐心和理解,不要輕易下結論或批評孩子。
3、放棄逼迫,學會引導。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,也比較敏感,如果采用逼迫的教育方法,很可能引起孩子逆反心理。但不逼迫,并不代表放棄不管,而是要因勢利導,讓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,讓親子關系更融洽。
4、降低期望、放低要求。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壓力就大,如果家長再給予孩子太大的壓力和期望,會讓孩子更加焦慮,從而產生矛盾。因此,家長不妨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,或許孩子的叛逆心理就沒有那么嚴重,自然就度過了叛逆期。
5、保持適當的距離。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定的獨立空間,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需求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個人空間,不要過度干涉他們的生活。同時,家長也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自主權,讓他們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。
6、不要對孩子失望。作為家長,需要相信的是,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做好,成為父母眼中的驕傲,當他們沒有做好,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,不要著急失望,也不要急著否定,要學會接受現實,好好地去愛眼前這個暫時不完美的孩子,陪他一起面對問題,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。
父母在平時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
有父母描述孩子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進自己的房間,然后“碎”的一聲將門關上。當父母遇到這種情況時,他們往往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,也不明白為什么孩子突然變了,因此很多父母給青春期的孩子貼上“叛逆”的標簽。
事實上,如果父母沒有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,和行為背后的根源,便難以走進他們的內心。大部分行為出現問題的孩子,都是歸屬感和自我價值受到侵犯的孩子,他們只是用了不恰當的方式來擇衛自己的權利。
父母總是容易看到孩子外在的行為,卻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。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,如果父母都能學會去玲聽孩子背后的心聲,是否彼此之間就多了一分理解呢?要與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創造良好的親子關系,父母需要與孩子一起成長。
面對青春期的孩子,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
很多家長會發現,自從有了孩子,自己的脾氣是越來越差,三句話就能被點燃,火力十足…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一定會激起你各種各樣的情緒,好的壞的都有。
你可以和朋友、伴侶傾訴,但不要把這些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,孩子沒有必要為你的情緒買單,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對孩子發脾氣,甚至著急起來還拳腳相加,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痛苦的。
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,可以直接跟孩子說:“我現在情緒不太好,這件事情我們一會再說好嗎?”,你要讓孩子知道你的情緒,而不是直接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,這樣的情況只會讓教育適得其反,孩子也會對你逐漸失去耐心、信任,以后有事都不會跟你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