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記得我剛送小玉去幼兒園的時候,幾乎和很多孩子一樣,他哭著走進去,用了很久才習慣。然后老師說他不喜歡和孩子一起玩,喜歡自己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玩玩具。
其實后來我才知道,這個孩子似乎很內向,主要是因為周圍的環境沒有給他歸屬感,所以顯得不善交際,不愛說話,那么,沒有家庭歸屬感的孩子的表現有哪些呢?
沒有家庭歸屬感的孩子的表現
1、沒有強烈歸屬感的人,往往會更加焦慮
就像有些孩子一樣,因為沒有幼兒園的歸屬感。所以,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,他們的心里會特別著急。尤其是當父母把他們送走時,孩子們通常會通過哭泣或依附于父母來表達他們的焦慮。有的孩子進幼兒園后甚至會和老師發生矛盾,想回到父母身邊。
2、沒有歸屬感的孩子可能表現出內向和害羞
有的孩子歸屬感較弱,一開始很難融入群體。比如喜歡一個人玩,不敢和孩子說話,上課注意力不集中。這些都是孩子不適合一個群體的可能表現。
3、失去探索欲望
不能滿足歸屬感的心理需要的兒童,失去了自我實現的機會。結果,孩子會表現出自己沒有太多的興趣愛好,不敢嘗試新的機會,不敢相信一個新的群體,從而失去探索自己興趣和潛力的機會。
怎樣培養孩子的歸屬感
1、引導孩子參加集體活動
有些孩子不僅在幼兒園孤立無援,在家里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時也可能害羞內向。父母可以鼓勵他們的孩子參與集體活動,讓他們習慣他們并從中找到樂趣。這樣,孩子們就可以快速融入幼兒園的新群體。
2、家長應多關注孩子的幼兒園活動
記得小玉上幼兒園的時候,每學期都有好幾場親子活動。一個感恩節,班級組織孩子們幫父母洗腳。當時,一個孩子的父母沒有來,他哭了,老師安慰了半天才見效。后來幼兒園組織母親節活動時,老師會提醒家長一定要有大人。
3、盡量配合老師
記得小玉在幼兒園的時候,老師會布置一些需要家長配合的作業。有的父母可能會認為這是不重要的事情,但在孩子眼中卻不是。就像我的小玉,每次回來都會像小大人一樣監督我們。
從孩子的角度來看,父母與老師合作,他也可以獲得榮譽感和價值感。因此,家長盡量與老師合作,相對來說,是給孩子增加集體榮譽感,讓孩子在集體中找到自信和自豪感。
培養孩子的歸屬感,首先要明白沒有家庭歸屬感的孩子的表現有哪些,這不僅是父母的責任,也是老師的責任。同樣,父母和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歸屬感,但最終還是要讓孩子獨立地找到自我,才能真正形成“歸屬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