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是一門藝術,親子溝通更是如此,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,一起學習控制情緒,從而實現與孩子的良好溝通。
如何跟孩子進行更好的溝通
1、創造寬松的溝通環境。在家庭中,創造一個開放、寬容的氛圍,孩子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。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聲音被關注和尊重,他們會更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。
2、溝通方式要溫柔。在和孩子說話時注意自己的語音、語速和語調,盡可能輕柔,不要太快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和恐慌,并且盡可能用溫柔的詞匯和語氣,和孩子溝通時是要對著孩子的眼睛,讓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多一些。
3、給予鼓勵和肯定。當孩子表現出積極的行為或做出努力時,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。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被重視和贊賞,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,從而更有動力與父母分享內心的想法和困擾。
4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。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,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受到重視和認可。家長不應該強制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或不適合的事情,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,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自己的選擇。
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選擇的機會,幫助孩子鍛煉自己的決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。
5、能真誠和孩子認錯。因為我們和孩子之間時常會有理解不一致的地方,所以我們早就習慣了把自己的觀點,強加在孩子身上,甚至把它同化成一種事實。但是有時候,在孩子們多姿多彩的視野里,未必要有一個標準答案。
當他們有自己的理由,能夠讓自己的觀點自圓其說時,我們要允許多種可能性的存在。
如果我們之間因為“誤會”產生了爭吵,家長也一定要學會放下身段,能真誠地和孩子去道歉。一個勇于承認錯誤、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,一定比固執的、專橫的父母來得可愛。
導致孩子與父母無法友好溝通的原因
1、父母從小有過打罵孩子的經歷,孩子受了傷害,心門關上了,就不想說了。
2、孩子曾經犯錯,并且承認錯誤了,家長卻懲罰了他。
3、總愛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比較,孩子感覺不到被愛。
4、家長總是居高臨下,過分專斷,不聽孩子說了什么。
5、家長承諾的事沒有履行,在孩子面前說話不算話,孩子產生了不信任感。
6、家長愛翻舊賬。翻舊賬,是因為眼前的事沒什么說服力,為了讓對方服氣,但對孩子來說,是多重打擊。
7、愛嘮叨。嘮叨是為了強調這件事的重要,但會讓孩子覺得反感,一句話說明白就行。
與孩子溝通時家長要謹記這幾點
1.學會不帶負面情緒。氣憤、焦慮、恐懼、煩躁……這些情緒會壓制住我們的理性思考,令人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傷害孩子的話、做出無法挽回的事。
當家長的情緒發生較大波動時,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,然后再和孩子交流想法或者建議。比如,可以對孩子說:“我今天情緒不太穩定,等心情平復以后,我們再來好好聊一聊吧。”
2.學會建立平等關系。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,很多父母扮演的是管理者或命令者的角色,很少有父母意識到應該放下自己的威嚴,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。
多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。想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之前,先向他們敞開自己的心扉,慢慢地就會發現,給予尊重、理解、信任的同時,自己也能夠從孩子那里得到慰藉,彼此的距離也在一點點拉近。
3.學會做一個好聽眾。如果發現孩子把事情搞得一團糟,先不要急于指責或者給出解決方案,請耐心聽孩子說完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。
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孩子出現難過、生氣、憤怒、傷心等情緒,不要否定或漠視,而應該幫助他們接納并消化掉這些不好的情緒。之后,再引導孩子獨立思考,鍛煉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