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處于叛逆期的孩子,很多家長都會采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,去鎮(zhèn)壓他們,企圖用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威,但是這樣只會引起孩子更為強烈的反抗,甚至讓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惡劣。
孩子叛逆期幾歲
第一個叛逆期:可怕的兩歲左右。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,所以就會從之前的“小乖乖”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“小惡魔”。凡事總喜歡以“不”字打頭,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,加個“不”字來回應。
第二個叛逆期:7-9歲的小大人兒。7~9歲正是孩子進入小學適應學習生活的重要階段,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會非常的調皮。
如果此時,在學校無法適應遵守規(guī)矩的習慣,沒有在班級中形成好的人際關系,在家中沒有樹立好規(guī)矩,讓孩子溺愛或者在非打即罵的環(huán)境下成長,就很容易在進入叛逆期后產生叛逆的行為,不利于好的人格的養(yǎng)成。
第三個叛逆期:12-18歲美好的青春期。孩子在十二至十八歲的時候進入青春期,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成年人,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主,父母不能隨意干涉,如果父母仍然把孩子當成小孩,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,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。
同時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讀初高中,學習任務相當繁重,學習難度顯著提升,如果孩子不及時調整學習方法,提高學習效率,就會在學習上遇到比較大的困難,進而出現(xiàn)強烈的叛逆情緒。
孩子為什么會有叛逆期
叛逆期是成長的重要標志,每當進入叛逆期,孩子的生理與心理會發(fā)生變化,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也隨之增強,逐漸向獨立的成年人轉變。
作為成年人必然會有自己的思想,不愿意在受到父母的約束與管教,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也不例外,只不過他們表達不滿的方式些許偏激,在家長眼中過于逆反,一時難以適應再正常不過。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,只是叛逆程度會因成長環(huán)境和自身性格有所不同。
孩子叛逆了怎么辦
1、放平心態(tài),接納叛逆期的到來。叛逆期是必然,作為家長無需抗拒孩子有叛逆期這件事情,我們需要及時轉變心態(tài),至少不輕易被孩子的逆反情緒所影響。
接納是一種態(tài)度,我們會因為接納了孩子的叛逆期而看到孩子的成長,而成長本應是多樣化的,不應糾結且局限于孩子的逆反不足,而是發(fā)現(xiàn)他的閃光點。
2、少命令多詢問。家長的要求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失去作用,這也是導致家長心理不平衡的原因,所以才會說,“這孩子越大越不聽了,一點都不像小時候?!边@是挺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句話。
與其去命令,不如多詢問,詢問的目的是為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,這樣才會更有針對性,當然,也不要把詢問變成嘮叨,孩子不想說的時候,就閉上嘴。
3、不要輕易否定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。孩子進入叛逆期以后,很多言行舉止恐怕很難讓人理解,但為了教育孩子,哪怕孩子的行為再不合規(guī)則、不明事理,父母也應客觀對待自己的孩子,承認孩子的優(yōu)點,對孩子的缺點持保留意見,但不能輕易地否定。
對于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,為人處世的原則,還有孩子們之間的友誼,父母都應該抱著尊重和愛護的態(tài)度。即便有些孩子很調皮,甚至在家長的眼里不算是好孩子,但是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。
其實回想起來,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,父母不管如何干預往往都是無效的,反而會引起反感,不也是一樣嗎。